花了兩小時觀看被喻為明年奧斯卡大熱之作的「教宗選戰」,最終割𥱊離場。
電影開始描述教宗離奇死亡,引出背後一連串懸疑陰謀,明爭暗鬥的教宗選舉,本來可以有一個扣人心弦的結局,不過,導演還是選擇政治正確終極任務,畫蛇添足的結局令人失望。
近十幾年荷里活的電影再也沒有幾套票房大賣,除了英雄聯盟片,幾乎只有湯告魯斯一人能獨挑票房,其他影星就如佐治古尼的新戲,也慢慢轉型到串流平台播放。其實荷里活電影的衰落是由政治正確開始,這種「覺醒文化」或所謂WOKE culture這幾年連西方國家也開始到達神憎鬼厭地步。由不能說Merry Christmas, 到不能說 He or she, 所有人不論男女都是 they, 明明是單數,卻變成眾數;小學老師教導孩子不能叫Father and mother, 都叫 parents。那麼女人不再叫women,應該叫甚麼?女人叫「生育者」,那男人不再叫men又叫甚麼?男人就是生育者的 partner,英國一些小學教導小孩這個世界有一百種不同性別,所以小孩子也有一百樣可能,從小接受洗腦教育,荼毒下一代,到底這歪曲叛逆世代還有common sense嗎?
由於這些年來荷里活拍了一大堆WOKE片,很多觀眾不再捧場,怕被搵笨,因此很多製作開始故弄玄虛,不會讓你知道這套其實是WOKE片。去年在飛機上就看了一套由Olivia Coleman 和 Colin Firth主演的電影,一心想著看一套由兩位好戲之人拍的電影,最後又是加插了另一位黑人男主角的無厘頭同志關係,沒頭沒尾,以一個電影愛好者角度來說,那一幕沒有上文下理,非常兀突。
今次滿心期待看「教宗選戰」,到最後,No…..又是一套WOKE片,英國人近期有句口號,Go woke, go broke,不是沒有道理。
奧斯卡近十年WOKE到上天花板,最佳電影一定要有以下元素,同性戀,變性人,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種,電影情節內容及劇本根本不再是評審重點,我想起我的英國白人鄰居說:現在身處西方國家,只要你是白人、男人、「直的」,你就犯了原罪!
我也相信憑這電影真的非常有機會取得最佳電影,不是證明它是一套好戲,只是證明它是一套政治正確的WOKE片👎🏻